墨舞山河:叶显明的水墨哲思与文化强国之路
在宣纸褶皱里藏着千年文脉,于墨色氤氲中见出时代天光。叶显明以“半只虾入画”的神来之笔,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构建起独特的艺术坐标系。这位从皖南山水走出的退伍老兵、共产党员,用半生光阴在宣纸上书写文化自信的答卷——他以笔墨为舟,载着文人精神的火种穿越古今,让水墨艺术在文化强国的浪潮中成为照亮民族精神的星辰。
一、溯本求源:在传承中激活传统基因
(一)写意精神的当代转译
齐白石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”的艺术箴言,在叶显明笔下化作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叩问。他深谙传统水墨“以形写神”的精髓,却不拘泥于物象的完整摹写。观其《群英会》,浓墨点染的虾头如智者颔首,劲挺的虾须似琴弦震颤,半只虾的残缺形态非但未减损生命的跃动,反而通过“局部取势”的构图智慧,让观者得以聚焦于虾体最具表现力的瞬间。这种“以少胜多”的美学策略,恰似《周易》“一爻动而全卦活”的哲学隐喻,在简省的笔墨中释放出丰沛的艺术张力。
他对传统的继承,更体现在对文人画“诗书画印”一体化的坚守。在扇面小品《清荷游虾》中,半只虾的灵动姿态与题画诗“半亩方塘一鉴开,虾须拂破绿云来”相映成趣,印章的朱红如点睛之笔,在盈尺之间构建起诗性空间。这种对传统艺术要素的创造性转化,不是简单的形式叠加,而是将书法的筋骨、诗词的意境、篆刻的金石味熔铸于水墨之中,让千年文人精神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焕发新生。
(二)留白美学的多维重构
“计白当黑”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智慧结晶,而叶显明则赋予这一法则新的时代内涵。在《五一快乐》中,他将半只虾的躯体化作留白的延伸,虾须的走向如隐形的线索,牵引观者的视线向画外空间延伸。这种“主体即留白”的创新手法,构建起双重想象维度:物理空间中,墨色浓淡暗示的水流轨迹拓展了画面的纵深感;心理空间里,观者被迫以想象补全虾的完整形态,在“未完成”的召唤结构中完成审美参与。这种与现代接受美学不谋而合的创作理念,让留白从静态的背景转化为动态的叙事要素,成为沟通艺术家与观者心灵的桥梁。
相较于齐白石因商业需求偶作半虾的尝试,叶显明的留白实践更具哲学深度。他将黄宾虹“实处易,虚处难”的笔墨观推向新境界,在《和谐之春》中,半只虾的俯仰生姿与大面积留白形成“动与静”“有与无”的辩证对话,既遵循传统画论的章法法则,又融入现代构成艺术的形式美感,让留白成为承载气韵流动的“无形之笔”,在空寂中孕育出蓬勃的生命张力。
二、破界立新:在实验中拓展艺术边疆
(一)技法革新的三重维度
叶显明的艺术突破,首先体现在对传统技法的创造性转化。在书法入画方面,他将怀素草书的狂放不羁与虾须的灵动飘逸相融合,独创“铁线游丝”笔法——枯笔勾勒的虾须如铁骨铮铮,湿墨晕染的部分似柔荑轻颤,一刚一柔之间,尽现虾须随波摆动的自然韵律。这种“以书入画”的实践,不仅强化了线条的书写性,更将书法的时间性节奏注入绘画的空间结构,使画面成为流动的视觉诗篇。
墨色处理上,他创造性地引入白酒调墨技法。酒精的挥发性使墨色在宣纸上产生独特的渗化效果,半透明的虾身仿佛浸于清水中,光影透过甲壳的微妙变化被精准捕捉。在《玉洁冰清》中,多次渲染的破墨技法与白酒的介入相得益彰,虾体的晶莹质感与墨色的层次感相互映衬,营造出“虚实相生,有无相成”的视觉奇观,将传统水墨的“墨分五色”推向“墨有千变”的新境地。
材料应用上,他针对不同载体探索最佳表现形式。在长卷《百虾图》中,半只虾的重复与变奏形成独特的视觉节奏,与手卷“散点透视”的观赏方式完美契合;而在册页作品中,半虾构图与题跋、印章形成精致的微型剧场,如同古典诗词中的绝句,寥寥数笔便意韵深长。这种对材料特性的精准把握,彰显出一位艺术家对传统媒介的深刻理解与驾驭能力。
(二)哲学符号的现代建构
“半只虾”之所以超越具体的绘画题材,成为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艺术符号,源于叶显明对东方哲学的深刻领悟。在生命哲学层面,半虾的残缺形态隐喻着“月满则亏,水满则溢”的辩证思维,呼应道家“物壮则老”的宇宙观;而其动态的局部呈现,又如《庄子》“始卒若环”的生命隐喻,在片段中见出永恒。《群英会聚》里,群虾的半体形态相互呼应,似断实连,恰如《周易》“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”的哲学阐释,在视觉层面构建起生命互联的宇宙图景。
在文化象征层面,他赋予传统虾画新的时代内涵。传统文人常以虾的“清高”自喻,而叶显明笔下的半虾则成为“和谐共生”的象征。在《一带一路》主题创作中,半虾的相向而游暗喻不同文明的对话与交融,题画诗“虾须牵起千重浪,共舞人间万里春”更将个体生命的微观叙事升华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观表达。这种从“小我”到“大我”的意象转化,彰显出一位艺术家的时代担当与文化自觉。
三、文脉绵延:在坚守中书写时代答卷
(一)艺术成就的多维映射
叶显明的“半只虾入画”范式,已成为当代水墨艺术的重要坐标。书画评论家史峰用“传统基因的现代突变”评价其艺术价值,认为他“在齐白石的基础上,为虾画开启了哲学表达的新维度”;央视艺术频道专题片中,更将其与黄胄的驴、李可染的牛并列为“当代中国画题材创新的三大里程碑”。其代表作《群虾图》被中国美术馆收藏,《和谐之春》作为国礼赠予国际友人,《百虾图》长卷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创下当代水墨虾画的最高纪录,这些成就不仅印证了其艺术的市场认可度,更标志着传统水墨在国际语境中的话语权提升。
他的艺术影响力超越了绘画领域。作为文旅部一级美术师,他主编的《黄山诗词专辑》将诗画传统与地域文化相结合,成为研究新安画派的重要文献;其诗词作品千余首结集出版,长诗《吟黄山》以雄奇笔触绘就山水精神,被学界评价为“将传统山水诗学与现代绘画构图学熔于一炉”。这种诗书画兼修的艺术实践,重现了古代文人“通才式”的创作格局,为当代艺术家树立了综合素养的典范。
(二)文化担当的立体实践
作为退伍军人与共产党员,叶显明始终将艺术创作与文化使命紧密相连。他发起“水墨进校园”公益项目,深入乡村小学教授传统绘画,让数千名留守儿童触摸到宣纸的温度;在脱贫攻坚主题创作中,他以虾群的聚散隐喻扶贫干部与群众的鱼水情,用艺术语言讲述中国故事;疫情期间,他创作《逆行者》系列作品,以半虾的奋跃姿态致敬抗疫英雄,相关作品被《人民日报》全媒体平台专题报道,点击量破亿,成为特殊时期的精神图腾。
在文化传承的方法论上,他提出“固本培元,守正出奇”的八字理念。一方面,他坚持“画自己心中的画”,拒绝盲目跟风当代艺术的形式实验,始终以笔墨为核心语言;另一方面,他积极探索水墨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可能,与科技团队合作开发“AR水墨虾”互动程序,让观众通过手机镜头看到半虾在现实场景中“游动”,这种“传统水墨+元宇宙”的尝试,为古老艺术注入年轻活力。
四、精神肖像:在笔墨中照见赤子之心
“一生弄墨自清贫,斯命维新探气神。”叶显明的自题诗,道尽了一位艺术家的精神底色。出身皖南农家的他,少年时在煤油灯下临摹《芥子园画谱》,青年时在军营中以树枝为笔在沙地上练字,中年后放弃优渥待遇专注创作,这份对艺术的纯粹热爱,构成其生命的主色调。他常说:“书画人永远在路上,起点是对传统的敬畏,终点是对时代的交代。”这种“在路上”的谦逊姿态,使其在功成名就后仍保持着探索的热情——年届七旬仍每日清晨五时起临帖,为一幅作品数易其稿直至深夜,这种近乎苦行僧式的创作态度,成为其艺术持续精进的根本动力。
在叶显明的工作室“愚人堂”里,挂着一幅自书对联:“拙笔能生万种趣,愚心可悟一炉春”。所谓“愚”,是对艺术功利主义的摒弃,是“大巧若拙”的哲学自觉;所谓“拙”,是对技法炫技的超越,是返璞归真的艺术追求。这种以“愚拙”为美的精神取向,恰与庄子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”的生命态度相契合,成为其艺术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密码。
结语:半虾世界里的文化自信
当我们凝视叶显明笔下的半只虾,看到的不仅是水墨技法的创新,更是一个文明在现代性浪潮中从容转身的姿态。他以“局部取势”的艺术智慧,完成了对传统美学的现代转译;用“留白重构”的哲学思考,为当代艺术打开了想象的天窗;凭“诗画合一”的文化自觉,在笔墨中构筑起民族精神的栖息地。在文化强国的征程中,这位“虾道人”以艺术为舟,载着千年文脉向未来远航——他的实践证明,传统不是沉重的包袱,而是创新的富矿;文化自信不是简单的复古,而是在继承中创造、在对话中升华的生命自觉。
半只虾,是残缺的艺术,更是圆满的哲学;是传统的切片,更是未来的预言。在叶显明的水墨世界里,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一个艺术家的生命轨迹,更是一个民族在文化复兴之路上的坚定足印。当墨韵在宣纸上晕染开来,那一抹虾红,恰似文化强国征程中跳动的脉搏,在时代的长卷上,写下属于中国艺术的华彩篇章。
智慧国潮编辑部